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崧泽遗址博物馆官网 (崧泽遗址博物馆:探寻历史文明的宝藏)

崧泽遗址博物馆官网 (崧泽遗址博物馆:探寻历史文明的宝藏)

admin5个月前 (01-29)旅游7
探寻历史文明的宝藏

崧泽遗址博物馆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座展示历史文明的宝藏的博物馆。该博物馆的官网也称作崧泽遗址博物馆官网,是一个重要的推广和信息传播平台。

该官网旨在向公众展示崧泽遗址博物馆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并提供关于遗址的详细信息。网站设计简洁大方,色调以蓝色为主,给人一种清新、远古的感觉。首页呈现了一张遗址的鸟瞰图,通过这一视觉元素,用户可以立即了解到主题和展示的内容。

在官网的导航栏中,有关于崧泽遗址的概况、历史文化、展览与活动、教育与研究、新闻资讯等栏目,使用户能够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其中,“概况”栏目介绍了崧泽遗址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历史文化”栏目详细解读了遗址的文化内涵、发掘历程和重要遗物;“展览与活动”栏目发布了博物馆当前和将要举办的展览和活动信息;“教育与研究”栏目介绍了博物馆的教育项目和科研成果;“新闻资讯”栏目则提供了关于博物馆的最新动态和新闻报道。

除了以上基本信息,官网还提供了一些互动功能,如在线预约参观、在线购票和在线留言等。这些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参观和咨询方式,让用户能够更好地了解并参与到崧泽遗址的发展和保护中来。

值得一提的是,官网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片的展示,还包含了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这些多媒体元素可以更好地展现崧泽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让用户通过视听体验更加深入地了解遗址的价值和意义。

崧泽遗址博物馆官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推广和信息传播平台。通过简洁大方的设计、详细全面的内容和多元化的互动功能,官网能够吸引并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崧泽遗址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建筑工程介绍?

博物馆、纪念馆等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拥有浓烈的地方特色。
而博物馆的建筑造型也是当地文化的极致体现,反映了当地独特的风俗文化。
以下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的关于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的详细介绍。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及周边环境崧泽,一个地处上海西部腹地的普通村庄,却被誉为“上海之源”——上海地区最早的古文化遗址在此发现,上海先民最早的生活足迹在此起步;崧泽文化由其得名,中国古史因之增辉。
埋藏在这片土地下的历史印痕,让人们恍悟: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其实早已走过六千年文化兴衰历程;凝结在这处古代遗址中的历史真实,让我们惊诧:近现代的东方大都会,远古时代就曾是中国发达的文明中心。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自它被发现起,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到如今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崧泽不仅成为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实践垂范,更是传承上海古今史脉的精神家园和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文化坐标。
崧泽遗址博物馆由“发现崧泽遗址”、“走进崧泽遗址”和“传承崧泽遗址”三个部分组成,为我们集中展示了上海早期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带来一段非凡的穿越之旅。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随着对崧泽遗址为代表的考古遗存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对崧泽文化及其相关史前文化分布的地域空间、发生的年代坐标、典型的文化特征等,都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这一部分主要展示崧泽文化在社会生产力上的重大进步,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发挥过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崧泽遗址是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遗址发现于1957年,地处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
“崧泽”的意思是指“吴淞江流域湿地中的一块高地”。
距今约7000年左右,上海地区陆地抬升。
约6000年前,属于马家浜文化的人群来到上海,崧泽就是他们最初的家园。
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介绍,崧泽文化是第一个以上海地名命名的文化,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上海原住民的文化。
博物馆中展示了众多“上海第一”。
“上海第一人”是2004年春天考古学家在对崧泽遗址进行第五次发掘时,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里发现的。
这是一名年龄在25岁至30岁之间的男性。
据考古学家介绍,这个年龄在当时已经是“老人”了。
馆内还展出了炭化稻谷遗存,这是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被称为“上海第一稻”。
这是国内发现的首个稻谷遗存,为中国稻作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
与一般博物馆不同,崧泽遗址博物馆是建立在当年遗址发掘的现场之上的。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2014年5月18日正式开馆。
总用地约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定位为“遗址保护管理、出土文物收藏、学术研究、乡土史教育及文化休闲旅游”,将成为遗址保护、考古研究、文物收藏的平台,了解上海乡土历史的场所。
参观指南:地址: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沪清平公路3993门票:免费(门卫室的专窗领取参观券)开放时间:9:00——16:30(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的介绍

崧泽,一个地处上海西部腹地的普通村庄,却被誉为“上海之源”,上海先民最早的生活足迹在此起步,;崧泽文化引其得名,中国文史因之增辉。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总用地约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定位为“遗址保护管理、出土文物收藏、学术研究、乡土史教育及文化休闲旅游”,将成为遗址保护、考古研究、文物收藏的平台,了解上海乡土历史的场所。
主展厅由“发现崧泽遗址”“走进崧泽社会”“传承崧泽遗产”三部分组成。

崧泽遗址博物馆的介绍

崧泽遗址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总用地约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
是上海市“十二五”重点文化项目之一。
崧泽遗址地处现在的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通过墓葬考古发现,这里是上海先民最初的家园。
2014年5月18日,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
上海崧泽遗址是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
1961年崧泽遗址的考古发掘改写了上海历史,大量珍稀文物将上海古代史前推至6000年前,再现了上海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悠久的文脉与传承,表明了6000年前的上海与当下现代大都市的上海同样辉煌。
上海崧泽遗址既埋藏着6000年前最早的上海,又堆积有5000年前中国文明起源的证据,被评为“20世纪全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崧泽文化也成为第一个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崧泽遗址位于哪儿

崧泽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青浦县城向东五公里处的崧泽村,经过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一个原始村落,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并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史迹。
它是上海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古文化遗址。
发现可人工培植的籼稻和粳稻的谷粒,证明了青浦地区的先民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已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更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崧泽古文化遗址位于青浦县城向东五公里处的崧泽村,它东近佘山、南临淀浦河、西傍油墩港、北依318国道。
崧泽村地势比较低平,海拔仅3.03米,地下水位高,崧泽村河道纵横,有南北向的崧泽塘;东西向的假山浜;村南有大河横泖;村北有一土墩,当地称为假山墩,长宽各约9米、高约4米。
崧泽村原是一个古老的集镇,早在明朝初年,凭借着这里水陆交通的便利,即由一个自然村落,逐渐形成为江南集镇,聚集了人气。
相传晋代吴郡太守袁崧曾在此居住,筑沪渎垒,死后葬在崧泽村北的土山上。
后来,他的裔孙也陆续移民于此,故称“崧宅”,又因它处于水乡泽国富庶之地,得名于“崧泽”。
20世纪60年代以来,崧泽遗址被发现了,“崧泽文化”作为一个考古学的年代命名,载入了中华文明的史册,那笼罩在崧泽“土山”上的神秘面纱,被当地农民和考古工作者一一揭开。
那掩隐于崧泽厚厚泥土下的“文化”,被挖掘了出来。
人们惊讶地发现,六千年前的上海先民,已经用树干、芦苇、茅草等材料,构建起自己的“别墅”,并在房柱的底下,使用方块垫板,防止地面下陷。
室外挖有饮煮用的灶坑,进行生活居住功能的区别。
那时,他们的环保意识已相当强烈。
在崧泽遗址上,还拥有了全国年代最早的“马家浜文化”的水井。
井口近圆形,挖掘得相当科学,对于生活的饮水,已经不必依赖河流和泥潭中的浊水,而在住地近旁,掘地取水,享受上了纯净的“自来水”,这样,既提高了取水的时效,又坚持了人类健康繁衍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崧泽文化是以青浦区城东四公里处崧泽古文化遗址的中层文化为代表的一类新石器时代古文化。
崧泽文化距今约4900至5800年,分布范围大致在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太湖以东地区。
1959年崧泽村古文化遗址列为青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开始至1974年的两次有计划发掘,共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墓葬100座,共出土了大量玉器、陶器,还发现许多居住遗迹、制作石器场地遗迹,还发现6000多年前的水稻种子粳稻谷和籼稻谷,家畜猪、犬的的骨骼。
1982年全国考古学家在杭州举行的中国考古学年会上,认定崧泽文化是前承马家浜文化,后接余杭良渚文化的一种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文化。
青浦境内重固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大盈寺前村古文化遗址、蒸淀金山坟古文化遗址都发现有崧泽文化时期的文物。
崧泽文化的发现对研究中国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和上海的古文化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一是发现距今六千多年以前马家浜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祭坛。
由人工堆筑成土台作祭坛,并在祭坛上举行祭奠祖先或神灵等礼仪活动,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中极其盛行。
这次发现的马家浜时期祭坛将人工堆筑祭坛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二是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建筑遗迹---房址。
房址坐落在祭坛北面原生土上。
形制完整的有1座,平面呈圆形,外圈柱洞15个。
房内地面硬实,面积约5.5平方米。
崧泽古文化遗址的上层:土色黄褐,出土文物为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陶器、瓷器、石器和少量青铜器。
其中有一件色彩青绿、敞口坦腹,内壁布满旋纹的瓷器,反映出我国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瓷器的制造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层:土色灰褐,是一处原始公社的公共墓葬地。
埋葬的特点:人骨架仰身直肢,大部头向东南,在平地上推土掩埋。
人骨架周围一般都有随葬品。
墓葬中有两座中年女性与儿童合葬,反映了这一时期子女从母,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下层:土色灰蓝,其中有古代人为藏食物而挖掘的地窖以及原始的生产工具,反映了生产力的低下。
在地窖中,发现可人工培植的籼稻和粳稻的谷粒,证明了青浦地区的先民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已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更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崧泽村:崧泽村位于上海市西郊,“318”国道及沪青平高速公路贯穿而过。
距上海虹桥机场12公里,市级河道淀浦河、油墩港纵贯全村,水陆交通便捷,是沟通上海与江、浙两省的重要水上通道。
据史料记载,晋朝将军袁山松子孙曾居于此地,故名崧宅,后改为今名。
崧泽村是由原崧东、崧西、窑江、南村4个行政村组成。
合作化时合并建立崧泽、新跃、红星三个高级社,公社化时分为崧泽、南村2个生产大延伸阅读:·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有三处文化遗址是以地名命名的分别是哪三个

上海有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遗址以地名命名。

1、崧泽遗址(崧泽遗址博物馆——沪青平公路3993号,门票免费)崧泽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崧泽遗址被发现,发掘共揭露面积 703 平方米,发现几何印纹陶遗存和新石器时代的居址遗迹,清理墓葬 100 座,出土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牙器等621件文物。

在遗址博物馆内,可以一睹“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村”等展品,了解上海先民最早的生活足迹和上海早期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崧泽遗址是上海最早有人类生存的地方,是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海之源”。

2、广富林遗址(广富林文化遗址——广富林路3260弄,门票70元)广富林遗址位于松江区广富林街道广富林路以北、银泽路以南、沈泾塘以东、油敦港以西,广富林村及北部一带。

1958年当地村民在开河时发现了广富林古遗址,经考定,广富林遗址早于马桥遗址,又略晚于崧泽遗址中层,为良渚文化遗存。科学考古初步证实,早在5000年前,广富林一带就有松江先民在此地劳作生息。

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地就已经普遍种植水稻,悠久的农耕史,表明了当地具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

3、马桥遗址(马桥古文化遗址公园——北松公路888号,门票免费)马桥遗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东俞塘村。1959 年发掘,面积 1万余平方米,发现大量古代石器、陶器和鹿角等。

经过两次发掘得到了较全面的考察。考古发现表明,距今5500年,马桥遗址已经形成陆地。从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过渡时期,先民们就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

上海遗址公园有哪些

上海遗址公园主要包括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马桥遗址和广富林遗址等。
崧泽遗址是上海地区乃至长江下游地区一处非常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
这个遗址揭示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发展进程,为人们提供了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线索。
福泉山遗址则是一处重要的良渚文化遗址,其丰富的墓葬出土文物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高度发展。
马桥遗址代表了上海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类型,被命名为“马桥文化”。
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面貌的认识。
广富林遗址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遗址,是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材料。
这些遗址公园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也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和探索上海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场所。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或采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刊发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内容等问题,请联系本网,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同时,本网站不对所刊发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原创性等进行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对于因使用或依赖本文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